2006年6月1日,星期四(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浙江法制报精彩推荐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
本报员工“六一”伸援手30名学生结对后杂费不用愁
本报记者 紫苏 李稹/文 王志浩 摄

image

  带着给孩子们的节日礼物,带着报社全体员工的心意,昨天上午,本社社长王建新一行经过长途跋涉,将3万多元现金带到磐安,将满满两车的学习用品、文具送到了玉峰小学。山路蜿蜒,青山绿水见证了这次爱心之旅。

  “我的心情像海洋一样翻滚”
  上午10点左右,车子驶进玉峰小学。因为没有围墙,喜庆的彩旗就插在茭白田边,在风中猎猎作响;孩子们安静地上着课,整洁的校园静悄悄的。校长张华良等人已经在门口迎接我们了,他上前紧紧握住社长的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仪式开始前,下课铃响了,活泼的山里娃们蜂拥而出。“娜娜你上报纸了!”一拿到《浙江法制报》,孩子们沸腾了,他们争着挤着看报纸,为小伙伴3年来的幸运而开心。
  10点半,由磐安县委政法委副书记王立明主持的捐赠仪式在教学楼前的空地上进行,300多名学生坐得整整齐齐。王建新社长代表报社将2万元资金捐助给学校,还代表全体员工送上了30名结对学生的1.2万余元学习费用。社长说:“磐安虽然经济欠发达,但整个县尊师重教的风气也感动着我们。我们只是尽了点微薄之力,希望通过各界的努力让山区的孩子同样能沐浴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这次本报员工新结对的30个孩子坐在主席台前,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结对对他们意味着又多了一个亲人,他们父母肩膀上的重担可以轻一些。在捐赠仪式的最后,结对学生代表周娜(化名)也得到一个机会发言,她说:“我的心情像海洋一样翻滚,激动万分。今天,浙江法制报社的叔叔阿姨不仅给我们送来了学习用品,更给我们送来了精神食粮。在这儿我代表全体受助者,向叔叔阿姨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学们,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团结友爱,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叔叔阿姨们,决不辜负他们的期望……”稚嫩的童音在绿色的茭白田间回响,也在所有在场的人心中回响。
  最后,300多名学生齐齐起立,齐刷刷地向来宾们敬了队礼,用最朴素的方法,表达了他们的感恩和决心。

  报社的爱心活动还有很多
  “新闻媒体要呼吁和传播爱心,本身就应该是一个爱心大使。”这是王社长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也成为了本报孜孜不倦地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的指南。在桐庐,有4个贫困大学生交不起学费,是报社雪中送炭,为他们送去了“救急款”;有老师去大梁山支援贫困山区的基层教育,报社送上了一包包学习用品和衣物,送出了一颗颗沉甸甸的爱心;被丈夫、婆婆虐待的郑秋莲在晚期胃癌的绝境中等待死神,报社通过连续不断的报道帮助她维权,也汇聚到四面八方的好心人的“生命之款”,用爱心为她延续了生命……
  “太多了,你们法制报做的好事实在太多了。”在去年本报大型法律咨活动现场,专程从富阳受降镇赶来的张大伯将本报读者的感激之情浓缩成了与记者紧紧地握手;临海市河头镇下湾村送来了“伸张正义”的锦旗;玉峰小学的家长学生们则硬塞给本报员工几十斤大米,噙着泪水说“谢谢”……

  爱心从四面八方汇聚
  《清贫中放飞理想》报道刊出的第一天,本报开通的助学热线0571-87054423就接到了杭州严先生的来电。严先生说,看了报道他真的很感动,山区条件的艰苦超出了城里人的想象,而山里孩子逆境中自强不息的精神让人感动,孩子们的懂事和乖巧也让人怜爱,他也要结对一个孩子,尽自己的一份心意。
  在本报将爱心送到山村的时候,社会各界的爱心向本报汇聚过来。每次热线铃声响起,我们接线的员工总会很激动,因为电话的那一边总会传来关爱之语、结对之愿。昨天,沈女士一打通电话就说要结对一个低年级小女孩。她说她有一个8岁的女儿,在蜜罐里长大,不懂得生活的艰辛,还很任性。所以,在帮助山里孩子的同时,她也希望能带自己的孩子去结对的小朋友家走走看看,以此来教育、勉励自己的孩子。
  一位读者给报社发来电子邮件,说他和他的爱人都是通过勤奋学习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所以对喜欢读书的学生特别关爱。他们希望一对一地帮助一两个贫困学生,从小学一直资助他们到大学。
  昨天下午,习先生也拨通了助学热线。他说他是台湾人,在上虞出差时看到了我们的报纸,感动之余萌发了捐资助学的想法。除了自己捐钱,他还说要回去发动亲朋好友,一起来支持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
  一个个电话、一封封邮件,人性之善彰显在朴实的言语和行动之间。